2.在乌鲁木齐地震台
1969年末,我被派往乌鲁木齐地震台工作。由北京乘火车约需73个小时。火车到达乌鲁木齐后,我的第一印象是人少,新建筑很少。火车站广场比市区马路要高,除了长着一些胳膊粗的小树,就是候车室,再没有其它的建筑。在去往地震台的路上,车辆和人很少,可能是天太冷了,也可能是70年代初人口本来就少。
地震台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北方向的水磨沟地区,距市区约十公里。地震台建在一个小山坡上,远远望去是一片围墙,围墙上装有电网(没通电),一个可进汽车的大门。院内有两座建筑,由水泥路连接。一座建筑是办公用,其地下室里放置地震仪的拾振器部分,地上部分建有记录室、洗像室和办公室。另一座建筑是寝室和厨房等。在该山坡下,距地震台约500米还有一个院子是地磁观测站。
地震台装备有62型高频仪、基尔诺斯型中频仪,而763长周期(自己研制)地震仪是试记录,其垂直向很不稳定。这三套仪器都是光记录,每天都需洗像。另外还有一套可见记录,即熏烟记录,也就是说,先把白纸用煤油灯的烟熏黑,待记录笔尖划出白的地震波形后,再用酒精松香液把熏烟记录洗一下,就把波形固住了。现在已采用墨水记录,不像过去熏烟污染环境,工序繁多了。
遇到特殊事件向北京地震值班室速报是使用密码,所谓的密码就是在四位数字的某一位置再加一位数,变成了五位数,这种密码也得去公安系统备案。邮电局专职翻译电报的人曾给我说“你们的密码电报内容我知道,但我不能说”。乌鲁木齐地震台的仪器多,工作量大,再加上去邮局、电报局与北京联系,以及每天自己做饭、买菜等就显得格外忙碌。
我们在台站的工作是维护正常的地震记录,随时排除可能出现的影响地震记录的各种事件,如拾振器的零点漂移、记录系统的故障、时间服务故障等等,更重要的是速报地震事件(核爆炸激起的地震波形),我们曾速报了苏联中亚塞米巴拉金斯克进行的地下核试验,也曾速报了在世界和国内发生的几个大地震(如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的7.7级大地震)以及新疆和其周边的三级以上的地震。
在那段时间里,在地震台和我一起工作的还有刘洪发(现为西藏地震局),赵泽曾(现为云南地震局),在地磁台工作的有林云芳(现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严大华(现为上海地震局),刘桂林(原中国地震局)。
1971年下半年,我回到北京,结束了近两年的西北寒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