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6com人生就是博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研实验室
     
     
    z6com人生就是博 │ 概况简介组织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研讨研究生教育 │ 学会学报 │ 图书馆 │ 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合作研讨
      您现在的位置:z6com人生就是博 > 合作研讨 > 所地合作
    “2021年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在苏州召开
    2021-06-25 | 作者:地球物理学会 | 【 】【打印】【关闭

      2021618-21日,“2021年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澹台湖大酒店组织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研实验室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及中国科研实验室大学共同承办。协办单位包括z6com人生就是博等多家单位组织。陈晓非等院士和国内相关专家学者、组织代表、青年学生等共106家单位千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本次大会旨在有助于我国行星科学和行星探测领域的组织、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广泛研讨,展示科研新成果,开发科研新思路,探索未来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道路,促进我国行星科学人才的培养。 

      大会开幕式由z6com人生就是博所长吴福元院士主持,苏州市委副书记朱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及南京大学副校长谈哲敏教授先后代表苏州市政府、主办单位及承办单位分别作致辞讲话。中国科研实验室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院士、中国科研实验室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首席科学家、z6com人生就是博潘永信院士,分别作了题为《亿万个家园》、《太阳系边际探测的关键科学问题》、《磁场:观察行星内部和宜居性的窗口》的开幕式大会特邀报告。主办方分别向开幕式大会报告人颁发了纪念奖杯。

      大会设有八个分会场,共收集论文摘要500余篇,其中海报展板108篇。论文摘要内容涵盖行星及小天体探测、系外行星大气、行星地质、行星内部、陨石与天体化学、天体生物、大气及空间环境等多个行星科学研究领域。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在各个行星科学专题领域召开了激烈的学术研讨讨论,展示了我国行星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了未来行星科学探测计划。 

      会议期间,专委会还就未来专委会工作、下一届行星科学大会举办等诸多工作事宜与专委会委员代表进行了沟通和讨论,并达成了初步共识——为建设我国深空探测大国、强国之路,提高和扩大我国行星科学国际影响,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应持续举办下去。 

      大会闭幕式由中山大学教授、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崔峻主持。中国科研实验室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研究员、中国科研实验室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主任邹永廖研究员、宁波大学陈宇综教授及z6com人生就是博副所长魏勇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时域天文学与司天工程》、《新征程、再扬帆——后续探月任务科学目标一些思考》、《AI在行星探索中的应用及思考》、《中国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现状与展望》的闭幕式大会特邀报告。主办方分别向闭幕式大会报告人颁发了纪念奖杯。本届大会评选出了27名优秀青年论文奖,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秦礼萍教授代表大会主办方向获奖学生颁发了获奖证书。 

      为加强行星科学科普和教育宣传,z6com人生就是博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地球与行星物理评论》、《深空探测学报》、冷湖火星营地、天仪研究院、起源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16家研究所、高校、期刊、企业等组织在大会期间作了展台宣传。

    会议现场

    吴福元主持会议

    陈晓非致辞

    常进院士作报告《亿万个家园》(左);王赤院士作报告《太阳系边际探测的关键科学问题》(中);潘永信院士作报告《磁场:观察行星内部和宜居性的窗口》(右)

    主办方向大会报告人颁发纪念奖杯

    大会展板报告研讨

    大会展台研讨

    分会场代表报告研讨现场风采

    刘继峰研究员作报告《时域天文学与司天工程》(左上)
    邹永廖研究员作报告《新征程、再扬帆——后续探月任务科学目标一些思考》(右上)
    陈宇综教授作报告《AI在行星探索中的应用及思考》(左下)
    魏勇研究员作报告《中国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现状与展望》(右下)

     

    (供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  编辑:科技处、综合办)

      相关新闻
    · 【央视网】首届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在江苏苏州召开  [2021-06-2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研实验室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